top of page

考量熱效應的2.5D IC晶粒擺放設計:結合SP-Tree與熱優化框架

2.5D IC架構下的設計挑戰

隨著摩爾定律接近物理極限,半導體產業正轉向2.5D與3D IC技術。2.5D整合架構透過interposer(中介層)將多顆chiplet(晶粒)結合,具備異質整合彈性,但也面臨擺放配置與熱管理的複雜挑戰。本研究提出一套可同時進行布線長度優化與熱效應分析的2.5D晶粒配置設計框架。

ree

擺放優化架構:兩階段處理流程

整體設計流程分為兩階段:

  1. 初始擺放階段使用SP-Tree(Sequence Pair Tree)進行配置,優化晶粒間的布線長度。

  2. 後處理階段則納入熱模擬資料,進一步調整晶粒位置以降低熱集中現象。

設計考量包括interposer尺寸限制、晶粒間間距要求等,作為優化演算法的初始條件。

SP-Tree方法:比CSP-Tree更具效率的結構

SP-Tree比舊有CSP-Tree具更高的表示效率與實體可行性,能避免產生無效或重複解。其透過平行分支界限(Branch-and-Bound)法進行深度搜尋,每個節點代表晶粒的旋轉方向與擺放序列(例如朝北、東等),有助於快速收斂至可行解。

空白區域最佳化:分層次的晶粒移動策略

為提升晶粒間空間利用效率,本系統採用四步驟優化方式:

  1. 虛擬晶粒移動(不受物理限制)進行初步調整。

  2. 單一晶粒微調以修正局部空間。

  3. 固定與可動晶粒交互調整。

  4. 多晶粒群組協同優化。

此層次式策略提升空白區域的使用效率,為後續熱優化提供空間彈性。

熱效應處理:區域與群體的雙重移動策略

使用64×64×5的三維格點模擬整體熱分布,並透過SuperLU矩陣求解器提升溫度計算效率。熱優化階段包括:

  • 單晶粒移動:於容許區域內調整高溫區晶粒位置。

  • 群組晶粒移動:同時考量多顆晶粒,進行整體熱分布優化。

此方式可有效降低局部熱點,同時保持布線品質。

實驗結果:兼顧布線與熱效能

系統以C/C++實作並在Intel Xeon平台上測試。結果顯示:

  • 相較其他方法,布線長度改善約1.035%,處理速度提升達156倍。

  • 熱效能方面,最高溫降達8.214°C,大多測試情境下溫度控制在85°C內,布線長度僅增加5.376%。

結論

本文提出之SP-Tree擺放方法與熱效應結合的設計框架,在晶粒數約10顆以內時表現穩定。其在物理可行性、熱分布與布線長度間取得良好平衡,適用於當前2.5D IC設計需求。



參考資料

[1] H.-W. Chiou, J.-H. Jiang, Y.-T. Chang, Y.-M. Lee, and C.-W. Pan, "Chiplet Placement for 2.5D IC with Sequence Pair Based Tree and Thermal Consideration," National Yang Ming Chiao Tung University, Jan. 17, 2023.

Comments


Enlight Technology ©

300195 新竹市東區光復路二段295號7樓之3

7F.-3, No. 295, Sec. 2, Guangfu Rd.,

East Dist., Hsinchu City 300195, Taiwan

T +886-3-602-7403
F +886-3-563-0016

​E sales@enlight-tec.com

Siemens EDA Solution Partner
  • Facebook
  • LinkedIn
  • YouTube

©2025 Enlight Technology Co., Ltd. All Rights Reserved
未經我們事前書面同意,任何人皆不得將本網站上刊登之著作,以任何方式進行利用,如有侵害我們的權益,我們將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
法律顧問:誠創法律事務所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