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D光子整合技術突破晶片資料連結瓶頸
- Enlight Technology

- Sep 1
- 2 min read
AI時代下的通訊瓶頸
隨著人工智慧(AI)運算需求飆升,晶片間資料傳輸速率與能效成為系統效能的關鍵瓶頸。儘管運算能力大幅提升,傳統電連結受限於距離與能耗,嚴重拖慢整體處理效率。本文提出以3D光子整合技術打造全新晶片間光連結架構,達成前所未有的低能耗與高頻寬密度。

技術核心:電子與光子晶片垂直整合
研究團隊設計出一套3D光子整合晶片系統,將28nm CMOS電子晶片與矽基光子晶片堆疊結合。透過Cu-Sn微凸塊鍵合技術,在15μm間距下實現2,304條高速連結,成功達成高密度、高頻寬整合。
光子晶片整合微環共振調變器與Ge光偵測器,與下層電子控制電路無縫結合,完成完整的電-光-電轉換路徑。
子系統設計與能耗特性
系統包含80組發射器與接收器,分布於20條光波導匯流排,每條支援4波長通道。關鍵元件如下:
微環共振調變器:實現50 fJ/bit超低功耗光訊號調變
接收器設計:以微環濾波與Ge光偵測器搭配前級放大器,僅耗70 fJ/bit即能準確還原電訊號,資料率達10 Gbps
整體效能表現
實驗驗證顯示該3D光子晶片系統達成以下指標:
總能耗:僅120 fJ/bit
頻寬密度:高達5.3 Tbps/mm²
總頻寬:800 Gbps
封裝面積:僅0.32 mm²
誤碼率(BER):< 10⁻¹²,達到無誤操作
所有元件皆使用商用CMOS製程,具備量產可行性。
應用展望與技術意義
此技術具備改變AI系統架構的潛力:
建立跨距離、低能耗的處理器互聯
擴展分散式AI與記憶體架構彈性
優化資料中心設計與AI工作負載處理
其高頻寬與低功耗特性也適用於高效能運算、電信與其他需高速晶片連結的領域。
結論
3D光子整合提供一條突破資料傳輸瓶頸的關鍵路徑,兼具極低能耗、高頻寬密度與製程相容性。此技術有望成為AI與未來先進運算系統擴展的關鍵基礎。
參考資料
[1] S. Daudlin et al., "3D photonics for ultra-low energy, high bandwidth-density chip data links," arXiv:2310.01615v1 [physics.optics], Oct. 2023.


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