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【技術分享】IC 設計者關於設計規則檢查的完整指南

每一位積體電路設計者對於設計規則檢查都抱著又愛又恨的情感。一方面,它是確保佈局可被製造的功臣。另一方面,它卻像一個守門人,能在截止期限前幾個小時,拋出數千個錯誤標記讓投片作業停滯不前。

DRC的核心是驗證IC佈局是否符合晶圓廠定義的製造限制。這些「設計規則」管轄著各種幾何關係,像是最小金屬間距、導通孔的包覆、多晶矽對擴散區的重疊,以及無數其他的幾何關係,以確保晶片能夠在矽晶圓上實際製造出來,而不會造成災難性的良率損失。

在更廣泛的晶片設計流程中,DRC穩居於簽核階段的核心位置——但它的影響力早已延伸至更早的階段。聰明的團隊現在將DRC「左移」到早期設計階段,以避免後期的昂貴驚喜——我們稱這種方法為左移驗證。無論您是經驗豐富的佈局工程師,還是剛開始接觸IC設計的電子設計自動化學生,了解DRC都是至關重要的。


ree

 

設計規則檢查的簡史

在IC設計的早期(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),設計規則相對簡單。晶圓廠定義了一套限制條件,例如金屬間距至少需達2微米,或者多晶矽必須與擴散區重疊0.5微米。設計者人工手動檢查這些規則——或者使用會標示明顯違規的基本軟體工具。

到了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,隨著佈局的尺寸和複雜度增加,自動化規則系統變得至關重要。DRC引擎演進到能夠處理整個晶片佈局,而不僅是小區塊,儘管規則仍主要以幾何形狀為主且直截了當。2000年代初期是一個轉捩點。隨著特徵尺寸縮小到130奈米以下,微影的限制迫使業界引入更為複雜的規則。突然之間,間距不再只是數字的問題——它取決於情境:線端延伸、相鄰特徵和方向都變得重要。DRC從一個簡單的檢查清單,轉變為一個複雜的計算幾何問題。


圖2.(左)1985年的Intel 386 晶片,標註了主要功能區塊。該晶片約包含 300,000 個電晶體。圖片由Antoine Bercovici提供,功能區塊標註則由Ken Shirriff完成。
圖2.(左)1985年的Intel 386 晶片,標註了主要功能區塊。該晶片約包含 300,000 個電晶體。圖片由Antoine Bercovici提供,功能區塊標註則由Ken Shirriff完成。
圖2.(右)2022年的Intel Core Ultra系列 1 行動處理器(Lake-P 晶片),它擁有數百億個電晶體。圖片由Intel 惠允提供。
圖2.(右)2022年的Intel Core Ultra系列 1 行動處理器(Lake-P 晶片),它擁有數百億個電晶體。圖片由Intel 惠允提供。

 

 

 









  






DRC的演變:製程節點縮小帶來的變化

製程節點的縮小

隨著製造製程節點每一次縮小,密度和性能都根據摩爾定律翻倍,但DRC的複雜度似乎也跟著翻倍。在 28奈米 及以下的製程,多重圖案化微影技術帶來了新的間距、上色和圖案化規則。在 7奈米和 5奈米製程,極紫外光微影又增加了一層複雜的細微差別。

超越基於規則的系統

從「簡單數字」轉變為情境感知規則的過程是巨大的。設計者不再能只依賴單一的最小間距規則——違規可能取決於形狀的方向、密度,或周圍的幾何圖形。

DRC+ 與圖案比對

為了應對這些挑戰,晶圓廠和EDA供應商引入了圖案比對技術,通常被稱為DRC+。晶圓廠不再將每一個情境都編碼成一條規則,而是提供有問題的幾何圖形函式庫。DRC工具會直接標記出這些圖案的實例,從而簡化了規則集並提高了準確性。圖案比對對於微影「熱點」特別有效——這些形狀從技術上講通過了基本規則,但在可印製性上會失敗。


圖 3. Calibre 圖案比對 (Pattern Matching) 的「尋找圖案 (Find Pattern)」功能,可透過直觀的行內圖案搜尋 (Intuitive Inline Pattern Search),以便在佈局 (Layout) 中定位特定的圖案 (Patterns)。
圖 3. Calibre 圖案比對 (Pattern Matching) 的「尋找圖案 (Find Pattern)」功能,可透過直觀的行內圖案搜尋 (Intuitive Inline Pattern Search),以便在佈局 (Layout) 中定位特定的圖案 (Patterns)。

已解決的挑戰

儘管您可能很少聽到關於DRC(設計規則檢查)的重大進展,但它在讓設計者生活更輕鬆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:

  • DRC流程的自動化

手動檢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。現代的DRC引擎能夠以最少的使用者介入,處理層級式設計中數十億個多邊形。

  • 層級式設計規則檢查

工具現在會以層級式的方式檢查設計,而不是將晶片佈局平面化(這在當今的規模下,運算上是不可能實現的)。它能在不造成資料量爆炸性增長的情況下,在情境中分析區塊和子區塊。這種方法不僅在保持準確性的同時節省了運行時間和記憶體,還允許在運算叢集上進行大規模平行化。

現代DRC引擎能夠將工作負載分散到數百甚至數千個CPU和多台伺服器上,在最大型的先進製程節點中,其效能可以有效地擴展到超過 1,000 個 CPU。這種可擴展性對於 3nm 及以下製程的全晶片簽核至關重要,因為這些設計的多邊形數量經常超過數十億。

  • 晶圓廠提供的規則集

晶圓廠現在會向設計團隊提供官方的DRC規則集。這些規則集以一種為簽核工具(如 Calibre)優化的格式,編碼了數千條製程專屬規則。Calibre 作為業界參考標準,用於準確性和合規性。

雖然多家EDA供應商可能支援執行這些規則集,但所有的結果最終都會以Calibre的輸出作為基準,以確保與晶圓廠認證的簽核保持一致性。無論設計環境或流程整合如何,這種方法讓設計者能夠確信他們的驗證結果與製造預期完全一致。


🚀 塑造DRC的IC設計主要里程碑

DRC的演變反映了積體電路設計中更廣泛的里程碑。製造或設計方法上的每一次突破都迫使驗證實務不斷發展。


ree

 

塑造DRC發展的重要里程碑

以下是一些重點:

  • 從平面到深次微米製程(1980年代至1990年代)

隨著特徵尺寸縮小到一微米以下,人工手動檢查變得不可行。這個時代確立了自動化規則型DRC作為設計流程中的固定環節。它也催生了對天線規則檢查的需求,因為長互連線在製造過程中可能累積電荷,損壞脆弱的閘極氧化層。晶圓廠開始規範天線比,DRC工具則增加了專用的檢查和自動修復(像是二極體插入或金屬跳線。

  • 導入銅製程互連線(1990年代末期)

用銅取代鋁提升了性能,但也引入了新的間距和可靠性規則(例如化學機械研磨 CMP的限制)。DRC也隨之調整,加入了更複雜的包覆和密度檢查。

  • 低介電係數材料與雙鑲嵌(2000年代)

低介電係數材料的採用帶來了易碎性問題,而雙鑲嵌製程則增加了針對導通孔的專屬規則。為了解決複雜度的問題,層級式檢查和早期的晶圓廠規則集應運而生。

  • 多重圖案化微影(2010年代)

在 20nm 及以下的製程,雙重和三重圖案化迫使業界創建了上色規則。DRC工具演進到不僅處理幾何圖形,還要處理光罩指定和分解。

  • 極紫外光微影(2020年代)

EUV減輕了部分多重圖案化的負擔,但卻引入了隨機缺陷和新的光罩規則。圖案比對變得至關重要,用於標記傳統規則遺漏的熱點。

  • 三維整合與先進封裝

像是矽穿孔、小晶片和異質整合等技術,帶來了獨特的跨晶粒驗證挑戰。DRC 正在從2D幾何圖形擴展到第三維度。

每個里程碑都將DRC從簡單的幾何檢查推向一個更具情境感知、多重物理學的領域。IC設計的故事與其驗證的故事密不可分。正如每個新的技術節點都需要新的驗證方法一樣,下一波創新也將再次重新定義DRC。

 

IC設計中DRC的下一步是什麼?

回顧過去的里程碑給了我們一個清晰的教訓:IC技術的每一次飛躍都需要驗證技術的飛躍。如果說銅製程、低介電係數材料和多重圖案化迫使業界採用新的 DRC方法,那麼未來的挑戰——例如GAA (環繞式閘極) 電晶體、背面供電和基於小晶片的系統——將需要更聰明的驗證策略。

以下是業界的發展方向:

  • DRC系統中的人工智慧/機器學習 (AI/ML)

AI 模型不再是將每條規則硬編碼,而是可以根據歷史數據預測可能的熱點。正如圖案比對轉變了EUV時代的驗證一樣,AI可能會成為下一個十年的決定性里程碑。

  • 更高的情境感知度

預計DRC將朝向意圖導向驗證發展——不僅理解幾何圖形,還理解設計者的意圖。舉例來說,在錯誤優先級排列時,區分關鍵網路和非關鍵網路。

  • 規則集的標準化

儘管許多EDA工具試圖支援各種規則格式,但Calibre SVRF (標準驗證規則格式) 長期以來一直是業界最受信任且最廣泛採用的設計規則定義標準。

全球的晶圓廠都使用SVRF語法來撰寫和發布他們的官方簽核規則集,因為它在不同製程技術中提供了無與倫比的準確性、靈活性和可靠性——從成熟的平面節點到最先進的FinFET和GAA架構。

SVRF豐富的語法支援傳統的幾何檢查和進階建構,例如圖案比對、基於方程式的規則和情境感知驗證。它是DRC簽核的共同語言——確保Calibre結果被整個半導體生態系統始終視為黃金參考標準。

 

簡而言之:SVRF不僅僅是一種格式,它是現代簽核驗證的骨幹。它的準確性和晶圓廠信任度持續塑造著DRC的發展,並確保設計意圖與製造現實之間的一致性。

 

結論

設計規則檢查 (DRC) 走過了一段漫長的路:從1980年代簡單的間距檢查,演變到現今具備情境感知、圖案比對,且動輒數TB資料量的簽核運行。它仍然是IC設計的基石,與製程技術的每一次進展同步發展。

挑戰並不會消失。如果說有什麼變化的話,那就是邁向 3nm、2nm 和GAA架構將把DRC推向新的極限。但隨著AI、標準化和更智慧化流程的進展,設計者可以期待更快、更準確的檢查,並更貼近製造現實。

對於IC設計者和EDA學生來說,精通DRC並非可有可無——這是生存之道。因此,請持續學習、密切關注您晶圓廠最新的規則集,並探索最新的驗證工具。


重點摘要

  1. 對可製造性至關重要:設計規則檢查可確保IC佈局符合晶圓廠規則,防止良率損失和製造失敗。

  2. 複雜性隨節點縮小而增長:最初是簡單的間距規則,現已演變為情境感知檢查、多重圖案化限制和微影熱點偵測。

  3. 自動化和晶圓廠規則集解決了主要痛點:層級式檢查、自動化流程和標準化的晶圓廠規則集使DRC能夠擴展到數十億電晶體的設計規模。

  4. 先進節點的挑戰仍持續存在:運行時間瓶頸、誤報以及適應EUV仍然是設計者和EDA供應商面臨的迫切問題。

  5. DRC 的未來是更智慧化、更早期:AI/ML、意圖導向規則和左移驗證將使DRC更加預測性、更高效,並更好地與製造現實保持一致。


快速詞彙表:

  • 設計規則檢查:驗證步驟,確保IC佈局遵循晶圓廠的製造規則。

  • 天線效應:在製造過程中,互連線上累積電荷,可能損壞閘極氧化層;透過天線規則檢查來解決。

  • 圖案比對:一種驗證技術,它根據已知的「熱點」圖案來標記有問題的幾何圖形,超越了簡單的間距規則。

  • 層級式 DRC:一種在多個設計層級檢查佈局的方法,可在不攤平整個晶片的情況下節省運行時間和記憶體。

  • EUV(極紫外光)微影:用於先進節點(7nm 及以下)的下一代微影技術,引入了新的缺陷和光罩相關挑戰。

  • 左移驗證:將驗證步驟提前到設計流程的早期,以便更快地發現問題並減少返工。

Comments


Enlight Technology ©

300195 新竹市東區光復路二段295號7樓之3

7F.-3, No. 295, Sec. 2, Guangfu Rd.,

East Dist., Hsinchu City 300195, Taiwan

T +886-3-602-7403
F +886-3-563-0016

​E sales@enlight-tec.com

Siemens EDA Solution Partner
  • Facebook
  • LinkedIn
  • YouTube

©2025 Enlight Technology Co., Ltd. All Rights Reserved
未經我們事前書面同意,任何人皆不得將本網站上刊登之著作,以任何方式進行利用,如有侵害我們的權益,我們將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。
法律顧問:誠創法律事務所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