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技術分享】在積體電路(IC)設計中,面對曲線形狀進行電阻萃取的複雜挑戰
- Enlight Technology
- Aug 20
- 3 min read
By Nada Tarek
隨著積體電路(IC)設計不斷突破技術極限,設計的複雜度也快速攀升。從微機電系統(MEMS)到 3D IC,這些先進的設計往往包含非傳統的曲線形狀——也就是不遵循典型直線或「曼哈頓式」幾何結構的設計。不過,儘管這些曲線形狀在功能與效能上帶來了顯著提升,也同時為 IC 可靠性中至關重要的領域帶來挑戰:電阻萃取。
曲線形狀在 IC 設計中的興起
隨著物聯網(IoT)應用、影像感測器、光子學及 MEMS 的快速發展,IC 設計變得前所未有地精密。為了達到更高的整合密度與效能,工程師越來越常採用非曼哈頓式走線,特別是在 3D IC 中。曲線形狀在這方面尤其有價值,能在有限空間內提供更大的設計彈性與功能性。

以影像感測器為例,這類裝置廣泛應用於智慧型手機與高階相機中,常使用大面積的曲線多邊形來捕捉更多光線,進而產生高解析度且低雜訊的影像。類似地,MEMS 裝置也常利用非常規幾何結構,以滿足機械、光學甚至生醫應用的特定需求。

然而,這些創新設計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挑戰,特別是在「如何精確地萃取電阻」這個確保電路可靠性的關鍵步驟上。
為什麼電阻萃取如此重要
電阻萃取並不只是設計流程中的一個勾選項目,而是一個根本性的步驟,會影響時序分析與電源分佈等關鍵層面。準確建模電阻數值能幫助工程師預測電路行為,確保產品在真實使用情境下能如預期般運作。
但隨著 IC 設計的日益複雜,傳統的電阻萃取方法已難以應對,特別是在面對曲線形狀時,電流的方向與分佈往往不再是線性的,進一步增加了萃取的困難度。
斷裂技術:提升電阻萃取精準度的關鍵
為了解決曲線形狀帶來的挑戰,先進的斷裂(fracturing)技術成為必要手段。這些技術會將複雜幾何結構拆解為較小的單元,以利更細緻的分析與精確的電阻估算。主要的斷裂技術包括 1D 斷裂、2D 斷裂,以及針對曲線形狀設計的進階斷裂方法。
1D 斷裂:基礎技術
1D 斷裂是最常見的技術,其作法是沿著電流方向將幾何結構進行分割。這種方式對於電流流動較為均勻的標準形狀來說效果不錯。但若遇到橫截面不規則或電流流動不均的形狀時,1D 斷裂可能會造成不準確的結果。

2D 斷裂:提升準確度
針對更複雜的形狀,例如 CMOS 影像感測器中使用的寬金屬導線或有開槽的導體,2D 斷裂提供了更佳解法。這項技術會建立 2D 電阻網格,進行更精確的點對點電阻計算,能捕捉到 1D 斷裂容易忽略的垂直與水平電阻成分。

進階斷裂:電阻萃取的未來趨勢
面對曲線形狀時,進階斷裂技術成為焦點。這些方法會依據多邊形邊界對幾何形狀進行切割,進一步提升電阻萃取的精準度。這種方式對 MEMS 與光子元件等非常規設計特別重要。其中一種核心技術是「依多邊形方向進行斷裂」,也就是依照多邊形邊界方向將結構細分成更小的單元,以利更精確地萃取電阻。

精確電阻萃取的最佳實踐
隨著電阻萃取技術持續演進,相關工具也需同步升級。新一代的萃取工具已整合多種斷裂方法,能同時處理傳統與非常規的結構。藉由這些技術,工程師能在整體設計中獲得精準的電阻數值,確保產品的可靠性與效能。
然而,準確度與模擬時間之間總是存在取捨。斷裂越多雖然能提升準確性,但也會拉長模擬時間。關鍵在於,僅在需要的區域——例如曲線形狀——套用進階斷裂方法,而在標準幾何結構中則採用較簡化的技術。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