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解決方案】當模擬資源永遠不夠用時,研發工程該如何應對?
- Enlight Technology

- Jul 23
- 3 min read
By Dr. Andrew Tweedie
關於本次客座作者Dr. Andrew Tweedie 是 Kogsys 的創辦人兼執行長,該公司專注於超音波技術解決方案的顧問服務。他在工程、研發與新創領域擁有超過二十年的經驗,曾共同創辦雲端工程模擬平台 OnScale。

我職涯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思考工程模擬:我們該如何讓它變得更好?如何讓工程師獲得更多他們真正需要的東西?理想的模擬工具應該是什麼樣子?
在與其他工程師交流時,我發現對此的需求非常龐大。傳統模擬工具中存在許多瓶頸,不僅拖慢設計流程,還限制了創新。因此我絕不是孤軍奮戰。
然而,偶爾我也會聽到一些評論,例如「我不需要更多模擬能力」或「我只跑一個模擬就很滿意了」。我的反應總是:「你怎麼會這麼說!?我永遠都覺得不夠用,而且短期內看不出會有什麼改變。」
也許這樣的反應有點嚴厲,但請容我解釋……
解析模型的威力
在使用有限元素法(FEM)和有限差分法(FD)等數值方法之前,我花了很多時間在解析模型上。當時,我的工作是設計超音波換能器,而有些一維解析模型可以對許多簡單設計提供相當不錯的近似結果。這些模型雖然相對原始,但能在毫秒內完成運算,因此我可以非常快速地模擬數千種設計變化。只要我有時間撰寫所有自訂的後處理流程,要在多個變數上進行大規模設計研究根本不成問題!
這樣的流程很快就成為我設計方法的核心,通常會依照以下步驟進行:
選擇一個初始設計,可能是來自過去經驗的熟悉設計,或至少在直覺上可行的方案。
針對這個起點進行設計研究,找出不同參數如何影響元件性能。
與同事討論結果,決定最佳的前進方向:
或許其中某個設計就已經解決問題了;
如果沒有,至少我們對問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,並可調整設計以追求更佳性能。
除了能提供豐富的設計空間資訊之外,我一直覺得這種方法是工程師能接觸到的最佳學習工具。它讓人直接體會到驅動元件運作的因果關係。身為一位非常重視實作的學習者,我透過這種方法獲得的理解,遠遠超過僅靠閱讀文獻所能得到的。
邁向有限元素法(FEM)與對更多資源的渴望
幾年過後,我們所開發的裝置變得更加複雜,設計挑戰也隨之增加。我們已無法再依賴對這些結構有效的解析模型。我們需要更通用的工具,而 FEM 正是為此而生。但想像一下,我當時對這種方法有多麼抗拒——因為它的計算成本極高,導致整個專案中往往只能執行極少數幾次模擬!最終,我還是妥協了,並開始著手改善 FEM 模擬的整體體驗。從那時起,可以說這成了我畢生的志業。
雲端運算的革命性改變
對我而言,真正的轉捩點是雲端運算。我從事雲端工程模擬的工作已超過十年。雲端運算解決了傳統 FEM 面臨的數個核心問題:
能同時執行多組模擬,實現大規模平行運算
消除硬體資源的瓶頸
在像 Quanscient Allsolve 這類先進平台上,能橫跨數千核心加速大型模擬
擺脫傳統 FEM 軟體常見的授權限制
讓多位工程師能共同協作於同一專案,不再是各自為戰!
目前 Allsolve 是我進行 FEM 模擬的首選工具。自從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用 FEM 模擬超音波換能器以來,Allsolve 現在能將這個工作加速超過 1,000 倍。它讓我能在多個變數上進行大規模設計研究,也讓我能進行蒙地卡羅分析(Monte Carlo analysis)來評估設計的穩健性。從本質上來說,它讓我能提出更宏觀的問題、探索可能性並持續學習——而這些,正是我認為一位優秀工程師應該具備的能力。
對「更多」的追求
這樣就「夠了」嗎?老實說,只要你給我更多模擬能力,我永遠都會想要用上它。但就目前而言,這已經非常接近我長久以來所追求的目標了。
所以當我聽到工程師說他們不需要更多模擬時,我總會反問一句:如果你能即時執行任意數量的模擬,你會做些什麼?你會想探索哪些設計可能性?這會如何提升你的設計效能,縮短產品上市時間?
這些才是工程師應該提出的問題。而作為模擬領域的創新者,我們的職責,就是提供能讓他們做到這些事的工具。




Comments